编者按
近些年出国深造已成为一种艺术求学的趋势,越来越多有志于陶艺创作的中国学生选择在本科或研究生阶段到国外学习,接受不同文化语境下的陶艺观念和教育,增加个人阅历的同时开拓创作的视野和可能性。在此前提下,《中国陶艺家》微信平台将邀请在海外知名教育机构中求学或创作的年轻艺术家分享个人学习和创作经历,为国内的师生和陶艺从业者提供具体而生动的、带有主观体验性和时效性的独特介绍。
本文作者姬凡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陶瓷与玻璃专业,以自身教育和实践经历介绍了在英学习陶艺的教学环境、课程设置、教学理念、个人收获等,窥析中英陶艺教育的异同。
在皇家艺术学院学习陶瓷与玻璃是怎样一种体验?
文|姬凡
皇家艺术学院(Royal College of Art)是位于英国伦敦的一所艺术类专业院校,由四大学院组成,分别是人文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建筑学院和传媒学院。该院校(以下简称“皇艺”)只提供研究生课程,授予MA,MRes,MPil以及PhD四种学位,在QS世界大学排名体系中长期位列世界艺术类高校排名第一,是名副其实的殿堂级艺术学院。
介绍皇艺的学院构成与排名不是本文的重点,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通过介绍在英学习陶艺的教育经历与实践,为想要了解皇艺陶瓷系的同学们提供经验参考,并从皇艺这一学校窥探国内院校和英国陶艺教育有什么样的区别。值得注意的是,本人于2022年毕业于皇艺陶瓷系,所接受的是时长为两年的项目课程。而自2022年起皇艺将其缩短为一年制硕士项目,因此我的经验不能完全等同于新一年学制的陶瓷课程,但其工作坊使用规则,教育主旨,教学风格,授课内容大致不变,只是课程节奏发生了一些变化,因此我会从个人经验与观察来给大家讲述我了解的皇艺陶瓷系,并通过与一年制硕士生的交流来补充陶瓷系最新的重要变化。
皇艺陶瓷系长什么样?
陶瓷与玻璃(MA Ceramics and Glass)是该专业的全称,2022年与首饰金属系(MA Jewellery and Metel)合并为应用艺术(Applied Arts)大类,是位于人文学院(School of Arts and Humanity)下的重要分支。从专业名称可以看出,陶瓷系与玻璃系被归纳在同一个专业内,因此共享工作室,共享导师,一起听讲座,接受同样的教学安排,就连考试也是混杂在一起的。其实不光是皇艺,英国绝大部分艺术学院下陶瓷与玻璃都是同一个专业,这与国内非常不同。
陶瓷与玻璃系内景
陶瓷与玻璃专业每年会招生30人左右,22级新的一年制硕士项目招生约25人,人数略少于往年。其中欧洲大陆学生最多(包括已定居英国者),亚洲学生占比1/5或更少,我所在的年级一共四个中国学生。本专业有教授一名 Professor Felicity Aylieff,其专注于大件陶瓷的制作;高级导师 Jonathan Boyd为现任系主任,专注于首饰、语言与物件的研究;Dr Steve Brown专注于平面图案与立体造型研究,擅长陶瓷印花技术,其余三名导师 Dr Heike Brachlow, Annie Cattrell,Katie Spragg分别擅长玻璃、调研实践、和叙事性陶艺。除此之外,本专业有数名签约导师,每周固定一天或两天到校为学生提供课程交流与帮助。一般一个导师会固定带领3-5名学生跟进一学年的学术项目,但每个学生几乎每两个礼拜都会跟不同的导师见面讨论作品,收获来自不同方向的评价,但也会面临在课程安排紧张的时候,集中跟不同导师上课,比如我曾经在项目期间,一个礼拜连续三天跟不同的导师讨论同一件作品,每次时长都在一小时左右,信息量密集。
G层工作区
皇艺的陶瓷与玻璃工作室分布在巴特西校区的一层和二层。二层是开放式的工作区域,每个学生会被分配一个多用途工作台,在这里可以做作品,做调研,吃饭,开会,是一个比较休闲的工作区。对于陶瓷系同学来说最兴奋的莫过于学校提供最专业的机械设备,工具和材料了。一层的工作区(workshops)即是体现其学院专业性的地方,分布有陶瓷系和玻璃系学生共用的石膏工作区,翻模区,拉坯机,窑房(其中包含从试验用窑,气窑,玻璃用窑在内的近20个大小不同的窑),以及玻璃吹制与冷加工工作室。
一层个人工位
石膏车间
在这里我还要提一点皇艺与清华美院不太相同的地方,就是皇艺除了教师岗位,还有负责每个专业工作区域的技术员(technician)。分布在每个专业区域的设备分为“学生可以自己使用”、“需要技术员监督使用”、和“只有技术员可以使用”的不同操作等级,也表明了其使用过程中的风险等级。绝大部分设备和工作区域都可以自行使用,本专业同学需要技术员帮助的时候可以随时“空降”,而其他专业学生想使用陶瓷系设备时则需要提前和技术员预约时间。
热加工车间
冷加工车间
尽管窑房里有大大小小20多个窑炉,但是由于学生们做实验和做作品的产量都太高了,仍然需要严格的遵循烧窑的章程,大窑炉每周一周四上午出窑,下午装窑点窑,实验窑每周一三五上午出窑、下午装点窑,往复循环。所以在每周五前大家都会认真计划好下一周自己的烧窑计划,并在网上填写预约表格确定下周需要多大的窑炉,烧多少度,最后由窑房技术员整理大家的表格形成新一周的烧窑计划发给大家。在烧窑的过程中我最欣赏的一点是,每一次烧窑我们都会被要求在每个窑对应的记录本上写下烧成曲线,画下温锥形状,来分析本次烧成的电子升温曲线和实际热功是否相符,并为后面烧窑的同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就这样,在每一个同学不断坚持记录的过程中,大家都对烧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窑房
穿过窑房后稍稍拐弯就进入了另一个空间,四层的架子上放满了大桶的原料——从长石、石英到各式金属氧化物——这里是陶瓷专业同学的大本营,我们会在这个釉料实验室里按照自己的配方进行釉料实验。这也是与国内陶瓷系不太相像的地方。国内买釉料的便捷程度让人远远失去了想要自己调配的欲望,而这里现成釉料之贵,运费之高,狠狠地逼迫学生们获得了自己配釉的能力,对于在国内、尤其是在景德镇适应了釉料商店的同学们来说这也许是头一大难题,但无疑这种自己动手的机会最适合陶瓷系的学生加深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在我们系中最广为流传的一句口号就是Thinking through making(在制作的过程中思考),没有亲手制作的过程实践,又怎么加深对材料的理解呢?
釉料工房
皇艺陶瓷系怎么上课?
国内的研究生是导师制的,除了必修的公共课程之外,剩下基本是自己做作品的时间,非常灵活。皇艺的研究生课程也是导师制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人导师,与国内不太相同的是,皇艺的导师与学生有固定时长的一对一课程(tutorial),学生的个人项目进度,论文撰写,都可以和相对应的导师在一对一tutorial的时间内尽情讨论的,学生还可以选择学校里喜欢的老师申请课余的tutorial,在皇艺这样的世界顶尖艺术高校里,只要你想,就可以接触到世界上最一流的艺术家,听他的讲座,甚至跟他讨论你的作品。
皇艺老师Irina的作品在英国陶瓷双年展
除了一对一的讨论之外,还有每个学院必修的公共讲座,以及跨专业选修课,其主题都关注在当下艺术行业最前沿的思想、科技与社会议题上。陶瓷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研究的内容包括且不限于行为艺术,图像与空间,环境问题,策展等等,最终将跨学科的思考融入自己的创作中,以此让自己的作品更丰富、更具批判性。例如我在二年级需要完成的一门校级必修课,就将人文学院的所有学生打破系与系的界限,分成八个小组,针对八个不同的当代艺术问题进行跨学科的研究与探讨,这些主题包括“重新思考物理空间“(Rethinking the physicality of space),”观众、作品与观众的关系“(How to radicalise your audience & make them love you)”悸动的状态 – 身体与表演”(That Throbbing Quality),“以旦丁的神曲作为推理小说进行当代性回应”(Dante’s Divine Comedy as Speculative Fiction),在制作中思考生态(An Ecology of Making),“激进的快乐”(Radical Joy)等等……我所参加的是“悸动的状态”这一主题,带领这一工作坊的是研究表演、及性别议题的艺术家Edward Thomasson和Joseph Funnell,通过每天三小时的工作坊,探索身体、观看与被观看对于“表达”的影响,阅读大量文章选段,分享所思,并讨论表演与个人经历,于我而言——更加关注身体之探索与我陶瓷创作的关系。
毕业展上向视觉障碍学者介绍作品
另一个每位学生都会参加的是AcrossRCA这一跨学院艺术合作项目。每一个新学年,在校学生或老师可以将自己的跨领域研究议题整理出来,向全学校招募其他专业的学生进行项目合作,为期一周的合作项目结束后会有最重的成果展示,这个项目不拘成果,更重要的是在合作过程中有所收获,最终的成果可以是工作坊记录、空间、行为,也可以是具体的雕塑、画面、设计方案等等。
在皇艺学习,到底能收获什么?
作为本科毕业于清华美院,研究生毕业于皇家艺术学院学生,对国内外的陶艺教育都深有感触。国内的陶艺教育非常注重技术的应用,大美术史的架构,以及从国内外陶艺历史发展中寻找新的创作方向。国外的陶艺教育中这些是作为背景知识存在的,其补充多在于学校提供图书资源和推荐书单,让学生自己在课余时间补充学习,而学校时间更多的是个人创作的实践。因此,作为读者的你可以理解为由于没有更多的史学课程,英国陶艺研究生的课表安排更“轻松”,但如果你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想在这个阶段充分学习某一领域的知识的话,事实上时间又是极其不够用的。
作者毕业创作Earth Nidus系列
在与导师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导师更加喜欢与个人背景、经历相关的创作内容。因为这是你最实在可以获取的灵感来源,同时也是区别你与他人最根本的东西。在英国的研究生学习与创作中,千万不要担心自己关注的内容太“小”了——这个“小”既可以理解为关注的主体过于私人或限定于某个少数群体,也可以理解为研究主题非常具体化或是某一领域极窄的分支。英国的艺术教育鼓励学生探索私人领域的内容,并且提倡在一个具体的方向深度钻研。因此,你会在同学们的作品中看出这样一种丰富的面貌:无论是从技术、颜色还是视觉表现形式的角度看,每个人的作品都非常不同,有的对于材料的探索非常深入,有的对于视觉语言的独特性有高度要求,有的将陶瓷融入她的行为表演中。正是因为每个人对于自己所创作内容独特性的自信,你可以看到同学们无私的跟大家分享自己新研究出的釉料配方,鼓励别的同学一起实验,也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的人聚在一起,跟大家批判性地讨论其中一位同学的创作实践。
在皇艺的学习能给到你的是充分发挥创作潜能的空间,导师不对你的产出做优劣评判,不替你做选择,而是从学术的角度提供更多可以探索的可能,不断帮助你深入发掘你的创造力,让你探索“你是谁”,同时辅助以社会资源。很多同学在专业领域内已经小有成就,身边有取之不尽的经验可以参考学习。同时,英国的工艺艺术市场非常完善,皇艺陶瓷系作为英国第一,其历年的毕业生均在此社群里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年轻的毕业生活跃在各大画廊展览和艺术节上,不断完善当代陶瓷艺术的面貌,老一辈的毕业生已经在行业立足,并在策展、商业等更多方面作为推动者支持一代又一代年轻的艺术家发展。因此皇艺的陶瓷系与英国工艺艺术群体和市场高度链接,在校时候就能与最活跃的艺术家与收藏家接触,在皇艺陶瓷系学习相当于最大程度的帮助你与英国顶尖的社会资源链接。
在英国收藏家Preston Fitzgerald的家里办展览
在皇艺的两年学习和休学一年自由创作的经历中,最大的收获莫过于收获了对创作的自信。这种自信表现为相信自己的灵感来源有价值,按照属于自己的方法论进行材料试验,在创作的每一步坚持自己的选择,并能为其找到合理的理论支持,可以批判地思考观者意见。达到这样的创作自信,我花了三年时间,第一年我完全不能适应这种不求成果、重在过程的创作方法,第二年回国后没有学术压力,我没有目的的做了很多材料实验,在第三年回到皇艺后才终于体会了什么是“Thinking through making”,找到了从材料本身汲取灵感的乐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语言,这些转变中充满了对自己的否定、纠结、疑惑,但始终离不开皇艺导师提供的思想与技术上的帮助, 其真实感受确是非经历不可言说的。
作者的釉料试验试片
英国的陶艺学习课程与国内有一定区别,学习状态也大不相同。国外的研究生学习多在交流,很多时候好的想法是和同学们聊天聊出来的,对于专业内容的讨论,占据了日常交流至少一半的内容。陶瓷系又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专业,学生的年龄跨度甚至可以达到40多岁,在这里你会跟曾经事业有成的律师、牙医、建筑师跟你一起研究陶瓷,也会遇到小有名气的青年艺术家,大家的学术背景千差万别,唯一相同的是对陶瓷艺术的热爱和对其独到的艺术见解。以前面对跨文化跨背景的交流时从来没觉得如此重要过,但现在的我如果某一天突然觉得创作力不从心了,则会放下手里的泥巴,走到城市中观察建筑、花草,读荣格的潜意识理论,去画展的预展上找艺术家和策展人聊天,问问他们面对突如其来的灵感会怎么做。
作者简介 PROFILE
姬凡
出生于1997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系,研究生毕业于皇家艺术学院陶瓷与玻璃系。目前定居伦敦,主要活跃于英国及欧洲当代艺术与工艺美术市场。现任全英清华校友会视觉设计组理事。
全英清华校友会
微信公众号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官方网站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