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清华大学英国系列报告暨学位补授予仪式 时间  2023年7月10日-12日 地点  伦敦帝国理工大学 牛津大学 剑桥大学 参会人员 清华师生、在英校友及嘉宾 仲夏之季,七月未央。当百年清华遇到英国顶尖高校,又将产生怎样的碰撞?7月10日-12日,清华大学邀请您前来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参加系列报告活动。清华大学李路明副校长带队,各院系负责人坐镇,与在英人才共同探讨新时代、新科研、新教育。 于此同时,考虑到疫情期间毕业出国的学生,可能未参加学位授予仪式,学校特意在此次报告期间为有意愿的校友安排了一场学位补授予仪式。 三地的具体活动安排如下: 活动详情 – AGENDA […]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 捐赠倡议书 尊敬的各位校友与社会爱心人士: 伟大之大学,必有伟大之博物馆。 筹建中的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家综合类收藏型科学博物馆,它将以科技文物和高科技互动展品相结合的展陈方式,再现人类科技史上伟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再现清华理工科在中国近现代科技史上的辉煌成就,促进科学传播、激励科技创新,开启科学人文新篇章。 清华大学112周年校庆之际,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迎来筹建5周年馆庆,永久馆舍即将动土。回望过去五年,科学博物馆一直秉炽热之心聚焦收藏、研究、展陈、传播等博物馆核心功能。在各方支持和努力下,线下线上展览不断推新,公共教育活动多姿多彩,国际合作积极推进。 白手起家,创业艰辛。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通过“收、买、造”多种途径充实古今中外的科学藏品,已积累藏品六千余件。然而,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博物馆的路途上,我们仍任重道远,面临资金、藏品等方面的种种困难,亟需来自社会各界的持续大力支持。 在此倡议各位关心、热爱并支持科学博物馆事业的有识之士与我们携手共建科博。您的每一笔捐款、每一件捐赠藏品,都将嵌入科博建设历史,共绘世界科学文化图谱,科博也将以多种方式彰显回报捐赠者的善举。 加入科博建设助力团,一起行动向未来!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筹)                              2023年4月 筹款、藏品征集长期进行中 咨询:010-62780628 […]
2023 IEEE 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Big Data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第六届IEEE大数据 与人工智能国际会议 7月7日-7月9日 中国·嘉兴 会议介绍 […]
自强奋发新时代 团结携手向未来 ——清华大学112周年校庆献辞 校党委书记 邱勇    校长 王希勤 飞阁凌芳树,华池落彩云。在最美人间四月天,清华大学即将迎来112岁生日。很多很久没有相见的校友、朋友又将欢聚在春意融融、喜气洋洋的清华园,我们感到十分高兴并代表学校向海内外广大校友和全体师生员工致以亲切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向多年来关心支持我校发展的各界人士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宏伟蓝图鼓舞人心,时代号角催人奋进。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极为关键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发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员令,也为清华大学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在清华园持续澎湃涌动,广大师生员工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坚决拥护“两个确立”,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努力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汇聚激扬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必胜信心和强大力量。   放眼未来谋划发展,奋楫争先扬帆出发。学校召开第十五次党员代表大会,系统回顾了过去五年的发展成绩,全面总结了新时代以来办学治校的宝贵经验,对未来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部署。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清华大学使命如山、任重道远,必须牢记嘱托、乘势而上,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创新为引领、以改革激发内在活力、聚焦立德树人主责主业、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始终保持开放的姿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推进学校“十四五”规划、“双一流”建设方案和2030中长期战略规划,在新征程上努力开拓学校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坚定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立德树人全面落实,五育并举扎实推进。学校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制定实施思政课总体改革方案,建好新时代的“大思政课”。召开第26次教育工作讨论会,聚焦“完善教育评价体系,优化培养组织模式,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主题,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成立为先书院,启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和“卓越医师-科学家班”本科招生。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和质量,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探索与龙头企业协同培养人才新模式。分别制定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弘扬“无体育,不清华”,提出“有美育,更清华”,倡导“爱劳动,最清华”,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奥运冠军杨倩同学荣获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冬奥会志愿者刘迪波同学获评2022年“最美大学生”,清华学生体育代表队创造了首次包揽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男女篮双冠的优异成绩,让青春在新时代的广阔舞台上尽情绽放。在共青团成立100周年之际,清华学子喊出“实现伟大复兴,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响亮口号,立志到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
紫荆绽放,大地清华,清华大学迎来了112岁生日~ 清华园里一片繁盛景象,全国各地的校友们纷纷在这个美好的季节赶回母校,与老同学团聚,共叙园子里的美好时光,绵延水木清华的深刻情感。 英国校友虽远在异乡,但一直心系母校,也期盼着早日在清华园里团聚。为表达对母校的思念之情,全英清华校友会的代表们也特意为母校112岁生日送上了一份远程的祝福: 让我们再次共同对母校说声:生日快乐!祝福清华越办越好~ 图片来自清华官方, 视频拍摄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 感谢长期合作伙伴 华为是全球领先的ICT(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目前业务遍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全球30多亿人口。华为致力于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让无处不在的联接,成为人人平等的权利,成为智能世界的前提和基础;为世界提供最强算力,让云无处不在,让智能无所不及;所有的行业和组织,因强大的数字平台而变得敏捷、高效、生机勃勃;通过AI重新定义体验,让消费者在家居、出行、办公、影音娱乐、运动健康等全场景获得极致的个性化智慧体验。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是清华大学与浙江省共同组建的一类新型综合创新创业平台,成立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帮助更多的海外人才回国发展。成立18年来,长三院聚焦生命健康、生态环境等关键领域设立了10余个重点研发平台,50余个研究所和工程化研发中心,还在柔性电子、航空发动机、前沿新材料等方向设立了若干专业院,累计建有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平台28个,孵化科技企业超过2500家,规模超百亿近20家,上市或被并购40余家,并作为唯一创新载体被写入国家《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去年还获评“科创中国·十大产学研融通组织”。 欧冶国际教育由全球著名院校海归导师以及资深留学行业规划师共同创建,希望通过国际视野推进中国教育国际化进程。欧冶拥有丰富的海外教授资源、学校资源、项目资源以及多年的专业操作经验,始终致力于为莘莘学子提供高质量的TOP院校申请、出国考试辅导以及生涯规划等服务。 英中人才发展协会,系由中英两国的资深教育、人力资源领域专家共同发起,在英国伦敦依法注册成立的人才专业协会。在中国驻英大使馆教育处的指导和支持下,自2018年起,英中人才发展协会将每年定期主办 “中英高层次人才交流大会”。 英中人才发展协会立足英国,服务中英。以加强中英两国间教育、文化、科技、经贸等领域人才交流为目的,致力搭建一个专业连结中英之间高层次人才服务平台。着力为各行业各领域的精英人才、优秀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实现精准对接;为中英两国创新人才、行业领袖和科技精英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英国企业对华投资和赴华工作的英方人士,提供全方位支持与服务。 内容 | 夏彤  校对 | 王文宇  […]
2023年4月8日,全英清华校友会第十一届理事会在线上线下同步举行,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此次会议共有50余名全英清华校友会顾问、副会长、理事、校友、和总会老师出席。全英校友会会长郭毅可教授在英国伦敦出席了此次大会,清华大学校友办公室主任、清华校友总会秘书长唐杰老师做线上发言,会议由秘书长兼副会长高远主持。 全英清华校友会会长郭毅可教授首先致开场辞,他表示在过去的两年,尽管有疫情导致的种种困难,校友会依然举办了很多十分精彩的活动。郭会长对第十届理事会的工作所取得的成功表达了充分的肯定。 随后,第十届全英清华校友会秘书长高远就自2020年以来全英校友会的工作进行了总结汇报。高远秘书长依次对第十届全英校友会初始架构、执行团队和所开展的系列创新活动进行了介绍,理事会在过去的两年,全方位地服务了在英学习、生活的清华校友。 此次大会上,郭毅可会长提名了校友路跃兵(1981级机械工程)、校友刘漫兮(2001级经管学院)为新增顾问,并提名高远连任秘书长,提名均获得与会全体一致通过。路跃兵校友和刘漫兮校友均表示非常荣幸加入全英校友会顾问团队,愿为校友会的发展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并预祝校友会越办越好。 新任秘书长高远随后发表了就职发言,她表示感谢郭毅可会长和全体理事会的支持与信任,并对第十一届理事会核心组织架构和工作展望进行了汇报。第十一届理事会新增顾问两人、新增副秘书长四人、新增理事九人。她表示,新一届理事会将在校友总会的指导下,在郭毅可会长的领导下,积极为在英和海外清华校友服务,进⼀步提高校友会运营的自动化程度,加强与其他地区海外清华校友的联络并主动、积极地团结海外非华人的清华校友和台湾新竹清华校友,通过校友搭建和平友好的桥梁;同时加强与其他兄弟院校校友会的联络,成为凝聚在英中国高校校兄弟校友会的核心力量。 高远秘书长就职发言后,隆重地请出了清华大学校友办公室主任、清华校友总会秘书长唐杰老师做线上发言。唐杰老师对全英校友理事会的工作表示赞赏和肯定,并勉励全体理事会继续秉承“坚持服务”、“坚持规范管理”、“坚持创新发展”、“坚持奉献”、“坚持开展文化”等五个坚持的理念,充分发挥服务精神,更好地服务校友、母校及社会。同时,他也指出,今年恰逢清华校友总会成立110周年,第二十五次校友工作会议将在广州举办、第五届北美清华校友大会将在美国华盛顿举办,欢迎全体清华校友积极参加。最后,他祝愿全英校友会在郭毅可会长的领导下越办越好。 之后,全英校友会长期赞助商代表、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国际合作部姚倩蕾副部长进行了发言,她表示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对全英校友会有长期的合作意向,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未来计划多地联动举办活动,如香港、新加坡等,并鼓励清华校友们积极参加。 最后,郭毅可会长做总结发言。他对全英校友理事会能够充分地利用好各种前沿技术实现在理事会工作管理的技术创新表示肯定,校友会正进入稳定的发展期,希望理事会能够继续秉承“服务校友”的理念,成为在英校友的强大支撑;同时加强与母校的联动,为提升清华在全球的影响力做出贡献。 最后,第十一届理事会在校友的自由交流环节中愉快地进入了尾声,郭毅可会长与线下参会的理事在帝国理工大学的会议现场进行了合影留念。让我们共同期待全英清华校友会在新一届理事团队带领下的更多精彩活动! 新增顾问介绍 路跃兵校友(1981级机械工程),美国尚高资本中国基金副主席,全球基金投资委员会成员,同时兼任弘毅资本,中信产业基金等多家著名投资机构的顾问委员会成员。 路跃兵曾任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兼首席投资官,英国气候变化资本集团中国区CEO及全球基金投资委员会成员,阿尔斯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福特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卡特彼勒(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监。此外,他还曾任职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路跃兵校友还是是清华大学企业成长与经济安全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英国伯明翰大学商学院荣誉资深研究员,九届全国青联委员和二届中央企业青联委员。 路跃兵拥有清华大学工学学士和剑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刘漫兮校友(2001级经管学院),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前院长办公室主任、经管学院前院长办公室主任,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校友招生大使委员会委员,美丽中国(Teach for […]
全英清华校友会会长、香港科技大学第一副校长郭毅可教授将于英国当地时间4月8日下午做关于海外人才回国的特邀报告,诚邀大家前来交流! 扫码报名 感谢您扫描上方二维码报名现场或者线上参会,线上参会方式将在报名成功后通过邮件进行通知。本周六下午三点,我们与您不见不散~ 感谢长期合作伙伴                          […]
传承清华精神  服务校友成长 2月16日,美国艾尔弗·斯隆基金会公布了2023年度斯隆研究奖(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s)获奖名单,包括6位清华校友在内的125位杰出青年科学家获奖。麻省理工学院副教授韩松(2008级电子)、卡耐基梅隆大学助理教授李远志(2010级交叉信息)、芝加哥大学助理教授谭宸浩(2006级计算机)、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助理教授伍骁迪(2004级物理)获得计算机科学奖,哈佛大学助理教授柯峥(2005级物理)获得数学奖,布朗大学助理教授李嘉(2004级物理)获得物理学奖。 韩松 韩松,2012年在清华大学电子系获得学士学位,2017年在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为麻省理工学院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系副教授。韩松致力于深度学习和计算机体系结构研究;他发明的“深度压缩”技术,使得人工智能算法识别物体、生成图像,以及理解人类语言,从而在智能手机上实时运行成为可能;硬件实现“高效推理引擎”,该引擎首先在深度学习加速器中利用了模型压缩和权重稀疏性。 李远志 李远志,2014年在清华大学交叉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姚班)获得学士学位,同时在数学系获得第二学士学位;2016年和2018年先后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卡耐基梅隆大学机器学习系助理教授。李远志目前从事深度学习理论方面的工作,主要包括深度学习的基础理论与实践、凸优化算法与非凸优化算法设计、数据处理算法分析等。 谭宸浩 谭宸浩,2010年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获得学士学位,同时在经管学院获得第二学士学位;2016年在康奈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为芝加哥大学计算机系助理教授。谭宸浩的研究方向主要为以人为本的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社会科学。 伍骁迪 伍骁迪,2008年在清华大学物理系(数理基科班)获得学士学位,2013年在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获得博士学位。现为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计算机系和高级计算机研究所助理教授、量子信息和计算机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伍骁迪主要从事量子信息和计算的理论研究,包括经典和量子密码学、量子通信、量子算法等。 柯峥 柯峥,2009年在清华大学物理系(数理基科班)获得学士学位,2014年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为哈佛大学统计系助理教授。柯峥的研究方向为高维统计、机器学习、社交网络分析、文本挖掘、生物信息学和统计遗传学。 李嘉 […]
传承清华精神  服务校友成长 2月17日,何梁何利基金2021和2022年度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共有112位杰出科技工作者获奖,其中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2位、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66位、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44位。清华大学3位教师4位校友榜上有名,他们是—— 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董家鸿院士获何梁何利基金2021年度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清华大学工物系首席研究员陈志强、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刘雪强(2006—2008博士后,计算机)获何梁何利基金2021年度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国防科工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研究员张荣桥(2002级硕,经管)、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龚晓南院士(1961级土建)获何梁何利基金2022年度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长聘教授冯雪、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丁建宁(1998级博,精仪)获何梁何利基金2022年度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董家鸿 董家鸿,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教授、院长,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清华大学精准医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医师协会常务副会长。董家鸿教授是国际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和肝脏移植专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精准外科”新理念,创立了精准肝胆外科范式。这一理念已被广泛应用于胰腺外科、神经外科、脊柱外科、整形外科、介入治疗科等诸多临床专科领域,促进了当代外科理念和范式的革新。董家鸿教授创立并践行精准医疗、精益管理、精诚服务的“三精医疗”理念,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建立起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医院管理体系。 陈志强 陈志强,清华大学工物系首席研究员、核技术及应用研究所所长、危爆物品探测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体视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同位素与辐射行业协会副理事长。致力于X射线成像理论和CT系统研究,首创直线轨迹CT成像算法,开发出世界首套碳纳米管分布式光源安检CT系统,开创了利用CT对违禁品和特殊涉税物品进行智能审图的先河,使我国成为世界首个掌握新一代静态安检CT核心技术的国家。他积极践行科技成果转化,带领“同方威视(NUCTECH)”成为全球安检行业领军品牌,转化成果出口170个国家和地区。 刘雪强 刘雪强,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2006年7月至2008年12月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生物质汉麻材料、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以及作战防护被装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在阻燃材料、保暖材料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研究进展,为完善我军作战被装材料体系,提高单兵作战防护能力做出了贡献。科研成果在军队和民用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张荣桥 张荣桥,国防科工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研究员、行星探测工程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总设计师。清华大学经管学院2002级硕士校友。长期从事月球与行星探测工程总体设计工作,先后担任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总设计师等,在月球与行星探测工程领域具有深厚的专业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面对我国行星探测领域空白,勇于创新创造,勇攀科技高峰,组织完成行星探测工程总体方案论证,规划设计我国行星探测路线图;作为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总设计师,实现我国火星探测任务一次发射完成对火星的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在火星上留下中国人的印迹,实现我国深空探测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 龚晓南 龚晓南,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滨海和城市岩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建系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专业,1984年在浙江大学获博士学位,是我国培养的第一位岩土工程博士。龚晓南院士长期从事土力学及基础工程教学、理论和工程实践研究,在地基处理及复合地基、基坑工程、基础工程施工环境效应及对策、既有建筑物地基加固与纠倾、土工计算机分析等领域取得了卓越成绩。为我国工程建设和岩土工程学科发展,为岩土工程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培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冯雪 […]
郭毅可院士访谈 “Open AI推出的聊天机器人ChatGPT爆火,不仅意味着人工智能从所谓’专用’走向’通用’,更展现了广阔的工业前景,无可阻挡地进入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近日,全英清华校友会会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名誉副理事长、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郭毅可院士对话香港知名媒体人陈笺畅谈了ChatGPT相关热点话题,他认为ChatGPT的爆火源于它没有跟风,它的成功本质上是技术理想主义者的胜利。 郭毅可院士谈ChatGPT Open AI的语料库里,中文只占5%,中国在这个领域大有可为。在生成性AI领域,中国也有自己的技术储备。我们更需要思考如何走出自己的技术道路;同时也需要具备技术理想主义的优秀人才,去好好开拓。 对于ChatGPT暴露出的问题和焦虑,郭毅可院士认为AI的飞速发展只会替代属于过去的人,不用进化的观点去讨论问题毫无意义。人机共处的社会中,人也要因机器的强化而强化自己。人在创造机器的同时,最主要是创造了自己。 本文整理自:凤凰网 1.https://ishare.ifeng.com/c/s/v006vlHv8Frid5N2nqIhN4v7ZkdRSf660D-_V9zgxwKPIwyMqAl3urK24LFSrRU76BnUliDx9YnNqEq–YWBlCKznpVw____?spss=np&aman=63Sf37e740z785UdfeEf864494H3abq163Zc9aEfb2&gud=3o260j999t774Z500d000l004  2.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872431599747219 视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目的,只为学术新闻信息的传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全英清华校友会 微信公众号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官方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