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清华精神 服务校友成长 2月16日,美国艾尔弗·斯隆基金会公布了2023年度斯隆研究奖(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s)获奖名单,包括6位清华校友在内的125位杰出青年科学家获奖。麻省理工学院副教授韩松(2008级电子)、卡耐基梅隆大学助理教授李远志(2010级交叉信息)、芝加哥大学助理教授谭宸浩(2006级计算机)、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助理教授伍骁迪(2004级物理)获得计算机科学奖,哈佛大学助理教授柯峥(2005级物理)获得数学奖,布朗大学助理教授李嘉(2004级物理)获得物理学奖。 韩松 韩松,2012年在清华大学电子系获得学士学位,2017年在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为麻省理工学院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系副教授。韩松致力于深度学习和计算机体系结构研究;他发明的“深度压缩”技术,使得人工智能算法识别物体、生成图像,以及理解人类语言,从而在智能手机上实时运行成为可能;硬件实现“高效推理引擎”,该引擎首先在深度学习加速器中利用了模型压缩和权重稀疏性。 李远志 李远志,2014年在清华大学交叉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姚班)获得学士学位,同时在数学系获得第二学士学位;2016年和2018年先后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卡耐基梅隆大学机器学习系助理教授。李远志目前从事深度学习理论方面的工作,主要包括深度学习的基础理论与实践、凸优化算法与非凸优化算法设计、数据处理算法分析等。 谭宸浩 谭宸浩,2010年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获得学士学位,同时在经管学院获得第二学士学位;2016年在康奈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为芝加哥大学计算机系助理教授。谭宸浩的研究方向主要为以人为本的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社会科学。 伍骁迪 伍骁迪,2008年在清华大学物理系(数理基科班)获得学士学位,2013年在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获得博士学位。现为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计算机系和高级计算机研究所助理教授、量子信息和计算机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伍骁迪主要从事量子信息和计算的理论研究,包括经典和量子密码学、量子通信、量子算法等。 柯峥 柯峥,2009年在清华大学物理系(数理基科班)获得学士学位,2014年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为哈佛大学统计系助理教授。柯峥的研究方向为高维统计、机器学习、社交网络分析、文本挖掘、生物信息学和统计遗传学。 李嘉 […]
传承清华精神 服务校友成长 2月17日,何梁何利基金2021和2022年度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共有112位杰出科技工作者获奖,其中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2位、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66位、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44位。清华大学3位教师4位校友榜上有名,他们是—— 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董家鸿院士获何梁何利基金2021年度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清华大学工物系首席研究员陈志强、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刘雪强(2006—2008博士后,计算机)获何梁何利基金2021年度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国防科工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研究员张荣桥(2002级硕,经管)、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龚晓南院士(1961级土建)获何梁何利基金2022年度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长聘教授冯雪、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丁建宁(1998级博,精仪)获何梁何利基金2022年度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董家鸿 董家鸿,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教授、院长,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清华大学精准医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医师协会常务副会长。董家鸿教授是国际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和肝脏移植专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精准外科”新理念,创立了精准肝胆外科范式。这一理念已被广泛应用于胰腺外科、神经外科、脊柱外科、整形外科、介入治疗科等诸多临床专科领域,促进了当代外科理念和范式的革新。董家鸿教授创立并践行精准医疗、精益管理、精诚服务的“三精医疗”理念,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建立起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医院管理体系。 陈志强 陈志强,清华大学工物系首席研究员、核技术及应用研究所所长、危爆物品探测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体视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同位素与辐射行业协会副理事长。致力于X射线成像理论和CT系统研究,首创直线轨迹CT成像算法,开发出世界首套碳纳米管分布式光源安检CT系统,开创了利用CT对违禁品和特殊涉税物品进行智能审图的先河,使我国成为世界首个掌握新一代静态安检CT核心技术的国家。他积极践行科技成果转化,带领“同方威视(NUCTECH)”成为全球安检行业领军品牌,转化成果出口170个国家和地区。 刘雪强 刘雪强,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2006年7月至2008年12月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生物质汉麻材料、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以及作战防护被装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在阻燃材料、保暖材料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研究进展,为完善我军作战被装材料体系,提高单兵作战防护能力做出了贡献。科研成果在军队和民用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张荣桥 张荣桥,国防科工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研究员、行星探测工程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总设计师。清华大学经管学院2002级硕士校友。长期从事月球与行星探测工程总体设计工作,先后担任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总设计师等,在月球与行星探测工程领域具有深厚的专业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面对我国行星探测领域空白,勇于创新创造,勇攀科技高峰,组织完成行星探测工程总体方案论证,规划设计我国行星探测路线图;作为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总设计师,实现我国火星探测任务一次发射完成对火星的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在火星上留下中国人的印迹,实现我国深空探测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 龚晓南 龚晓南,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滨海和城市岩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建系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专业,1984年在浙江大学获博士学位,是我国培养的第一位岩土工程博士。龚晓南院士长期从事土力学及基础工程教学、理论和工程实践研究,在地基处理及复合地基、基坑工程、基础工程施工环境效应及对策、既有建筑物地基加固与纠倾、土工计算机分析等领域取得了卓越成绩。为我国工程建设和岩土工程学科发展,为岩土工程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培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冯雪 […]
郭毅可院士访谈 “Open AI推出的聊天机器人ChatGPT爆火,不仅意味着人工智能从所谓’专用’走向’通用’,更展现了广阔的工业前景,无可阻挡地进入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近日,全英清华校友会会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名誉副理事长、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郭毅可院士对话香港知名媒体人陈笺畅谈了ChatGPT相关热点话题,他认为ChatGPT的爆火源于它没有跟风,它的成功本质上是技术理想主义者的胜利。 郭毅可院士谈ChatGPT Open AI的语料库里,中文只占5%,中国在这个领域大有可为。在生成性AI领域,中国也有自己的技术储备。我们更需要思考如何走出自己的技术道路;同时也需要具备技术理想主义的优秀人才,去好好开拓。 对于ChatGPT暴露出的问题和焦虑,郭毅可院士认为AI的飞速发展只会替代属于过去的人,不用进化的观点去讨论问题毫无意义。人机共处的社会中,人也要因机器的强化而强化自己。人在创造机器的同时,最主要是创造了自己。 本文整理自:凤凰网 1.https://ishare.ifeng.com/c/s/v006vlHv8Frid5N2nqIhN4v7ZkdRSf660D-_V9zgxwKPIwyMqAl3urK24LFSrRU76BnUliDx9YnNqEq–YWBlCKznpVw____?spss=np&aman=63Sf37e740z785UdfeEf864494H3abq163Zc9aEfb2&gud=3o260j999t774Z500d000l004 2.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872431599747219 视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目的,只为学术新闻信息的传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全英清华校友会 微信公众号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官方网站 […]